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摘要:银行、影子银行样本显示,最糟情形损失率在7%8%11%,风控好的损失率在1-2%。分析认为2012-14年风险三波式推演:12012年风险源“资金面”,主因高杠杆企业遭遇信贷收缩,典型行业钢贸光伏;22013年风险源增加“经济面”和“通缩面”,主因各类投资需求下滑的冲击,典型行业小地产工程机械重卡化工有色石材。32014年风险源通缩面加重,击破企业成本线,化工有色不良加重。综合宏观传导时滞、当前微观企业心态、风险演绎路径,认为大周期风险顶点已过,但尾部风险尚存,总体不必过分恐慌。判断银行业损失率极限值在5%。未来2-3年是不良处置高峰期,有能力做到“有序进行”,无需98年式“一次性出清”。投资相关:A股银行股“不贵也不便宜”。不良资产处置业务黄金期。

 

 

样本1:中部省某地市不良率11%,不良资产处置1折扣

该地区所有10家金融机构合计不良率11%(接近真实损失率)。典型不良行业如:铜铝不锈钢等有色加工。主要形式为:企业间的联保互保(形成一个担保圈,一家出事其他难免)。该地区不良率在2014年已从小微企业向中型企业扩散,例如一笔不良资产包,涉及14家企业,多数为年销售1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。系统内人士对事态判断是:风险暴露的顶点是在20143季度出现,而目前银行已经进入重点消化不良时期。一方面,除上市公司外,多数公司客户获得不再获得银行展期帮助;另一方面,不良处置力度加大,例如某大行最近以“不到1折价格+附带回购条款”,将不良资产出售给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,涉及标的金额4-5亿元。

 

样本2 东部某省三地市不良核销率7%

某四大行东部某省分行,下属三地市2014年主动暴露不良核销比例7%,当年全省净利润预计仅1亿元。该省三地市共性是:历史上经济基础不雄厚、2009年后发投资速度过猛。传统行业+相互担保是风险高发诱因。一次性的大比例核销,或与新领导上任有关。有业内观点认为,分行级别领导一年换任比例不会超过1/3,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应该会是遵循“有序进行”节奏。

 

样本3:某中型国有贸易公司(影子银行)损失率5-8%

国有贸易公司,从事贸易融资业务,从银行获得授信后,为制造业、贸易商提供采购垫资。主要行业涉及:大宗化工、有色、钢材、石材等。存量规模40亿元上下,民企客户为主,区域以华东、东南、中部为主。2013-14年期间,客户逾期不良率超过20%,考虑抵押物处置、诉讼追偿后,评估损失率达5-8%。出现不良的主因是:融资方“短借长投”挪作他用、融资方杠杆太高、存货管理风控不严、商品价格普跌。

半年前,业务负责人对形势的判断是:2013年底是风险暴露顶点(该爆的已经爆了,没爆的要么是不会爆,要么是不让他爆了);2014年进入处置不良高峰期(手段逐级加码,上半年是催缴督促,下半年直接起诉)。但最近他们更新判断:情况有新变化,商品价格持续下跌,跌破企业成本线,油价下跌再雪上加霜,风险点从过去的“价格波动”,演变到现在的“持续跌破成本,企业停产倒闭”。2015年春节还有一波考验,尤其是有色加工行业。

额外信息:同行另一家国有贸易融资公司,融资规模更大,但风控较好,评估损失率在1-2%

 

样本4:某大型融资租赁公司(影子银行)坏账率1%

该公司客户涉及全国1000多家制造业,存盘融资规模800亿元上下。2014年底评估NPL(坏账率,接近真实损失率)1%。坏账行业迁徙路径:2013年典型坏账行业出现在工程机械、重卡(与地产、基建投资下滑有关),目前行业风险已过。2014年典型坏账行业出现在机床、模具、化工品(与大宗价格下跌有关)、油气设备(与油价下跌有关,风险扩散很快)。典型企业类型为边缘企业,即护城河较小的外围代工企业。该公司长期经营稳健,客户基础较好,风控较好,项目经理蹲点到县级企业。因此这2-3年,损失率一直控制在1%范围内。

 

样本5 :专业律师看不良,认为没那么夸张

某专业律所,长期为上海地区的大型地产商、银行提供法律服务。资深律师认为银行8%的损失率太极端。一是银行持有的地产商开发贷问题不大,主要是有抵押物在手,同时地产商(主要指大地产商)在目前市况下仍具备降价销售,迅速变现的能力(例如上海松江楼盘,标价16000元,2014年中降价了1000元,马上销售一空)。二是银行持有的政府相关贷款问题也不大,作为政府相关企业,仍具有很多与银行兑价的腾挪空间,实务中常探讨的方法包括:获得较廉价土地、税收优惠、信贷过桥等。

 

样本6 :企业家看不良,风险还没过去。

浙江某大型造船企业业务主管,认为企业风险第一波已经过去,但接下来可能还有第二波,压力来自资金成本下不了、地产好不了,企业界将接受长期考验。

福建某大型服装企业主,认为风险还没过去。跑路潮、倒闭潮至今没中断。传统民企制造业面临诸多压力,进退维谷,稍有不慎,就有风险。

 

观点与判断:

2012-14年风险三波浪演进:资金面—经济面—通缩面

结合本期样本和以往跟踪,认为风险三波式演绎:1第一波2012年,风险源是“资金面”,风险暴露直接原因是:高杠杆遭遇信贷收缩。典型案例如钢贸、光伏,以及一些盲目跨行业投资的企业。2第二波2013年,风险源增加了“经济面”和“通缩面”,风险暴露直接原因是:地产投资、基建投资、民间投资下滑后的冲击。典型不良行业如小型开发商、工程机械、化工、有色、石材等。3第三波2014年,“通缩”风险源继续加重,击破企业成本线,表现为化工有色不良加重,油气设备出现不良。

 

大周期风险顶点已过,尾部风险尚存

关于风险顶点是否已过?各方判断有分歧,甚至反复。我倾向认为“大周期风险顶点已过,剩余的是尾部风险”。自2011年经济下台阶后,企业界几乎经历了所有宏观负面因素,包括:内需外需下降、传统信贷收缩、资金成本抬升、通缩。而风险演绎已从201112年的护城河小的、盲目加杠杆、跨行业投资的“个案特点”,延伸到201314年的规模以上传统制造业的“群体特点”。目前企业家(至少是传统企业)主流心态是“谨慎投资、降杠杆、去存货、求质不求量”。从宏观传导时滞、当前微观企业心态、银行风控技术、风险演绎规律几方面综合判断未来新的、大的风险点应该没有了。剩余的应是尾部风险,诸如商品价格低迷、去库存、资产减计。当然前提是政策面能稳定住经济。我认为,风险暴露作为经济运行的滞后指标,2015年后还会有信用违约、倒闭潮见诸报端,但这已经是滞后性的技术反映了,不必恐慌。从大周期看,风险顶点应该已经过去。

 

银行业损失率极限值或在5%

对比90年代末的银行业不良率20-25%(各家不同),当时主因是:90年代的开发区热和投资热持续数年,且期间信贷风控不严、98年前后国企改制的政策性贷款、不良资产的政策性处置让一些“或能追讨”的贷款也借机划入不良。本轮是第二轮不良高峰期,但与98年不同在于:12000年后银行业信贷风控明显加强。22009年虽有运动式天量贷款,但2010年及时刹车,持续时间短。因此首先认为,本轮不良率不可能是20%的概念

 

在上面的样本中,7%8%11%的损失率已算是“最糟糕的情形”,他们要么是典型周期性民营企业的贸易垫资,要么是2009年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发力过猛,要么是企业间的联保互保,都属于风险高发地带。而上述样本中,1-2%的损失率,算是“风控较好”案例。我认为真实的银行业极限损失率可能就在中值5%附近。

 

从银行贷款结构看,按揭贷等个贷大约占比25%,这块的损失率微小。剩余的75%是工商客户贷款,其中的50%与政府基建、房地产行业相关,25%与制造业相关。如果按照5%评估整体贷款损失率,就意味着工商制造业客户的贷款损失率大约在7-8%范畴,这与我们目前调研的样本基本相符。

 

未来2-3年是银行处置不良高峰期,有能力“有序进行”。

样本显示,2013年银行、影子银行陆续进入不良处置期,2014年力度主动加码。对于处置不良进程的判断,考虑到目前地方政府为企业纾困动机较强、银行新领导层上任是最佳的处置不良契机、以及管理层更换的频率(一年更换一线业务领导不超过1/3比例),认为未来2-3年,将是中国银行业处置不良的高峰期。对于处置不良的模式判断,考虑到中国金融系统历来的稳健管理风格,以及银行仍具备很强赚钱能力(20%ROE15倍杠杆,50%的贷款资产占比,意味着银行一年利润能承受2-3%贷款损失率),未来银行业不良处置应该是“有序可控的进行”,而非98年式的“一次性出清”2015年后银行报表的不良率还会逐步上升,但相信一切仍在可控范围内。

 

投资判断:A股银行股不贵也不便宜,不良资产处置的黄金时期。

关于银行股,基于整体5%极限损失率假设下,考虑到目前贷款拨备率约3%,监管层要求2.5%,超出的0.5%部分(不计入权益科目)可直接冲抵损失率,再考虑银行未来一年净利润约能冲抵2.5%损失率,这样剩余的2%损失率就要要由净资产抵扣(这里也给予严苛的假设,不考虑次级债、混合资本工具的缓冲)。以15倍杠杆、50%贷款资产占比计算,意味着现有净资产就被侵蚀15%,这意味着目前的市场PB估值可以打上85折扣来看待。以此口径对比海外银行股估值,认为A股银行股估值“不贵也不便宜”。

 

不良资产处置未来2-3年是个好业务。适合银行背景的专业投资机构。资产包甄别能力不强的投资机构,可以考虑“以退定投”的模式介入,如在回购条款下介入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陈瑞明

陈瑞明

16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陈瑞明,CFA 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。厦门大学理学士,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硕士。5年制造业经验,6年大型券商投资研究经验。多次出任CCTV2、第一财经栏目嘉宾,海通证券年度策略报告发言人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