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观市场1:盈利失弹性,升级是出路,政策从短拳到长拳
2季度的微观改善能否成趋势?政府对经济增速下滑容忍度多高?宏观的环比改善,对微观EPS能有刺激吗?实体经济的谁在“趴着”、谁在扩张?周期股和成长股之辩!如何看待政策?――以下是我的观察,以短文呈现 。
用“数据拐点”判断趋势是危险的。虽然2季度中游数据有所回暖(挖掘机、重卡),但我认为是自然旺季因素,以及过去两年去库存后的低位回补。接下来实体经济应该是“低位上下震荡”走势,仍不具备趋势好转条件。理由有三:(1)货币效应递减(有专家测算,2008年前,1元社会净融资额能产生6毛钱经济增量,而现在只能产生3毛);(2)银行、信托正在压缩非标资产,制约地方政府资金源;(3)民间企业家不愿跟进,导致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大降(源于2009-10年政策大松大紧,企业吃过亏)。我预计,2、3季度经济只会有“微幅的”环比改善,特征是季节性短周期、低位回补库存短周期,用“数据拐点”判断趋势是危险的。
政府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会比想像的高,观察有二:(1)草根走访福建、浙江纺织服装厂(劳动力最密集行业),发现生产线上很多“大妈级工人”(见下图-From江苏昆山某服装厂),即便服装行业式微,2008年以来约有20%数量工厂退出,但沿海招工难格局基本没变化,显示失业问题远比想像的弱的多(PS:这轮经济下滑,最受苦的是小企业主,而非工人);(2)今年4月,在“日圆贬值+美元升值”背景下,RMB反而急速升值,可能表明决策层更担心的是资金外流,从而引发国内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,而对汇率影响出口就业经济的担心退居次要。(身处内地,我明显感觉到,管 理层历来对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、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异常警惕)。
宏观环比改善,不足以传导微观EPS(指传统制造业)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2009年扩张带来的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。今年初以来草根调研了20多家企业,发现传统制造业机台闲置率普遍在20%-50%不等(如化纤、电气设备、小家电、重卡),企业主表示产品难有提价能力。更大的问题在于,现在中国大约有70%的规模行业在“趴着”,既不扩张,亦远没到关门退出行业的地步,这使得中国的产能收缩期会很漫长。背后的机理是,在中国,到达一定规模的企业、行业,容易受到地方政策、优惠土地、相对廉价资金的照顾,使得他们即便主业下滑,依靠土地升值,放贷款,照样能“挺的久”。我们担心,不彻底的要素市场化,就不会有典型的产能出清周期,从而传统企业“活不好,也死不了”,EPS失去弹性。
消费升级和制造升级的独特景气。上述调研还发现,国内约20%行业在扩张(乘用车、高端零部件、高端机床、电子触摸屏)。类似的,今年初以来,FDI投资热点领域集中在零售品牌、电子商务、旅游、IT、咨询、化工。这些信号共同指向,消费升级、制造升级是实体投资的明确主线。
周期股像90年代日经“趴着”,成长股像90年代台湾“震荡向上”。“70%行业趴着(传统类),EPS失去弹性;20%行业扩张(升级类)”,当我们就这个观点和国内20多位基金经理交流时,基本一致认同。但落实到投资,大小基金却有分化:小基金早已深挖个股,风生水起;但成长性小股票不够塞大基金牙缝,后者略显无奈。部分人士焦急关切市场是否有周期股-成长股风格切换的可能(毕竟成长股接近40倍估值)。
但我认为,长期来看,“风格切换的胳膊,扭不过经济转型的大腿”。参考日本92-00年,由于传统制造业沦为僵尸企业,日经指在低位窄幅震荡了7、8年(最大反弹幅度仅50%);反观92-00年台湾市场,由于电子产业转型成功,台加权指获得3倍涨幅(途中有剧烈震荡)。中国的实体和金融体量大,整个资本市场不可能简单照搬台湾、日本案例,但企业基本面问题和90年代日本台湾类似(成本上升,出口被替代、去产能漫长、社会谋求转型),从板块分化看,或许未来,传统周期类股票会像日经指,“不死不活,趴着”,而成长类股票会像台加权指,“向上趋势,但有震荡”。
政策理解:从需求派“短拳”到供给派“长拳”,从促就业到反腐。发改委编制城镇化规划VS银监会8号文控影子银行风险;国务院下放项目审批权VS发改委工信部严控产能过剩意见。若按以往的“宏观总量思路”去理解,现在部委政策似乎在打架。我的看法有三:(1)从时间看,一届政府刚履新,部委首先按惯性出台职能范围政策很正常(所以负责发展的发改委会出规划,负责金融安全的银监会控风险),各部委政策尚在磨合期,“方向性的政策合力”还需等一点时间。(2)政策风格看,只要社会托住底,新政策可能淡化宏观总量调控,而更重视制度建设、市场化,即放活微观。政策风格从重需求调控的“短拳”,过渡到重视供给改善的“长拳”。(3)政策线索看,民生民意是基点。以前线索是“民生民意-促就业、控房价-加大政府投资-金融风险加大”,接下来可能是“民生民意-反腐(现在吃饭不是问题,舆情在于公平)-防范金融风险-经济放活微观”。
支撑素材:2013-4-22《深度草根16(企业投资行为调查):传统制造在“趴着”,盈利将失弹性;升级相关在扩张;低门槛企业在收缩。三者比例7:2:1》。
0
推荐